Sign up for emails and get 55% off 1st month subscription
Thank you! Your submission has been received!
Oops!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.
Copyright © 2019-2022. Big Bang Academy Hong Kong. All rights reserved.
現時香港教育界舉辦兒童STEAM及STEM課程旨在培育兒童的創造力,提升解難能力。但STEM課程是什麼?STEM是四類學科的英文縮寫,它們分別是「科學」(Science) 「科技」(Technology)「工程」(Engineering)及「數學」(Mathematics)。在亞洲的教育體系中,STEM 就是常說的理工科,與文商科相對。
STEM課程在國外教育體系發展得相對成熟,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美國已經建立了第一個STEM的教育合作組織,及後美國的幼兒及初等教育課程就融入了更多基礎的科學教育。
隨著科技發展,社會需要STEM教育培養出更多的STEM才華,推動和發掘未來領袖。與此同時,STEM教育養成小朋友積極主動學習、常存好奇心和訓練解決問題及批判性思維,為未來學業及職業生涯做好準備。
STEAM 比傳統 STEM 加入了「藝術」(Art) 的元素 —— 所指的即是常說的人文學科 (humanities)。
相關文章︰
1. STEM教學教材推介︰幼稚園及小學生都適合!
2. 在香港如何選購 STEM 玩具?必讀5大種類推介
STEM 教育教導小朋友運用及提升計算力,深入探討科學與工程技能等「硬技能」(hard skills)學習STEM概念。小朋友在學習STEAM時,課程會多運用圖表、模型等方式講解STEM概念,並以集體研習等學習模式提升小朋友的學習興趣,比傳統STEM更能夠提升小朋友溝通力、創意力和想像力等「軟技能」(soft skills)。
STEAM教育鼓勵小朋友互相討論與探討STEM知識,將數據視覺化和藝術化(例如立體模型、手工勞作等),令他們更深入吸收複雜的概念。
藝術幫助批判性思考化身爲具批判性的創造力。
Opening the door (of STEM) to the arts aids i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critical thinking into critical making.
-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
若小朋友夢想成為工程師或建築師,就要掌握藝術思維與STEM知識,將革新科技與創新設計融為一體,互相襯托。
STEM 和 STEAM 教育主張活學活用,在課堂上透過動手做實驗、手工和專題研習等應用性高的學習活動教授知識。以邊做邊學為宗旨,STEM和STEAM課程讓兒童更深入理解不同概念之餘,同時培養他們反複嘗試,從錯誤中學習的精神。
香港政府在2015年首次提出STEM教育,引起香港各大教育機構對科學的重視,使部分學校加強推動有關科學、科技和數學的課程與活動。由於STEM的教學理育較為嶄新,只有少量學校嘗試於教育課程加入STEM元素,較遲起步的學校及教育機在近年才跟上STEM教育理念的步伐,令香港的STEM教育出現斷層,許多小朋友升讀初中後後才接觸科學課程,認為科學內容較為抽象,突然變難,令學生更難跟上進度。
政府近年發出多輪補貼金資助學校加入STEM資源,還在多家學校設立「IT創新實驗室」等設施,冀望提升學生STEM的教育成果。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更是提到,將於2025年全面改革常識科,把常識科分拆為人文科及科學科,可見STEM在未來的重要性。
📖 延伸閲讀:STEM 教育:香港的課程是怎樣的?近年發展如何?
比起歐美地區,亞洲的教育系統有著更高的競爭性,家長往往不想子女在學習過程中犯下任何錯誤,成績是一切的依歸。但其實從失敗中學習,是發展成長思維的要素。有研究表示,擁有成長思維的學生更願意去嘗試具挑戰性的事物,也更不容易放棄。而STEM教育主張實踐教育,小孩子在互動過程中學習,而這些STEM活動及實驗並不保證一定成功,很多時候小孩子會在實驗的過程中碰壁,但正正是這些失敗的經驗,讓他們能不斷嘗試。實踐教育讓小孩子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。有效的STEM教育能有效培養小孩子的成長思維,讓他們不再視犯錯為失敗,而是成功的一部分,培養小孩子如科學家般,擁有從錯誤中學習並進步的精神。
STEM課程不只有助兒童掌握科學概念,它對早期的幼兒教育亦很重要,皆因科學化的思維能提升小孩子未來的學習成果。根據美國教育期刊的研究報告,在幼稚園時對科學接觸及認識有限的學生,當中62%在小三時仍未能適應與科學有關的科目,有54%的學生至初中階段仍然未能弄清科學概念。及早接觸STEM教育能提升學生對科學的熱誠和興趣,尤其小朋友特別喜歡探索新鮮的事物和理解身邊事物的形成和原理,讓他們學習STEM課程,正正能維繫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。
📖 延伸閲讀:STEM 小學課程有什麼特色?了解教學模式、內容及教材
無論是銀行家、律師、政治家、工程師、醫生還是其他職業,成功的職涯大都基於強大的解難能力和批判性思考。STEM透過實踐教育及做實驗引導學生以問題,而非答案出發,並鼓勵學生運用創造力和想像力,跳出思考框架,也鼓勵學生不斷嘗試,從錯誤中學習。這些都被定義為21世紀必備的思維和能力,可見STEM教育普遍化的重要性。
21世紀是充滿改變和挑戰的時代,全球暖化、傳染病流行、糧食和能源短缺、環境污染等問題困擾著全球各地。STEM課程不但提高小孩子的科學水平和思維,幫助他們成為未來的社會領袖,為這些全球性的問題帶來創新的解決方法。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著對STEM學科的深入了解,譬如Tesla電動車公司創辦人馬斯克(Elon Musk),正是物理學學士畢業。
在30年前,幾乎無人想像到現代的智能手機能被發明。要培養小朋友的創造力,就要同步增強觀察力、想像力和獨立思考。STEM課程透過科學方法(scientific method),鼓勵小朋友多觀察身邊事物,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作出假定,並思考創意的解決方法。創造力高的小朋友長大後可以在不同的領域為人類帶來革新,將現在的「不可能」變成未來的「可能」。
📖 延伸閲讀:幼兒怎樣學科學?4種活動+4個貼士幫到家長!
踏入充滿創新的科技時代,只懂墨守成規做事的人遲早會被淘汰。STEM課程鼓勵小朋友勇於實驗和嘗試,踏出自己的舒適區(comfort zone),運用知識嘗試對陌生事物做出假設及實驗,即使面對失敗依然不放棄,勇於面對錯誤並從中做出糾正和改進,這就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元素。小朋友能從小就勇於嘗試而從挫折中學習,長大後在學業和職業上就能不斷自我進步,取得突破。
在人生的各個階段,人們都需要與其他人合作;長大後踏入職場,團隊合作更為重要。STEM課程經常帶領不同年紀的小朋友一同學習,小朋友藉著學習過程中與別人合作,學習如何有效地與別人溝通,一同為問題尋找解決方法。此外,小朋友亦能夠學懂積極聆聽其他意見,對其他人的想法保持開放態度,從小培養與別人互相合作的良好習慣。
很多小朋友都厭倦永無止境的工作紙和練習卷,感到沈悶的同時,無法有效吸收知識,知識亦無法應用於現實生活。與傳統科目不同的是,STEM課程透過動手實驗和手工教學,鼓勵小朋友在生活中尋找不同的學習機會,訓練他們活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,以創意思維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。小朋友活學活用,既能幫助他們鞏固知識,使其更深刻,又能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,有助他們成長。
科技發展飛快,今天的革新或瞬間變成明天的古董。在STEM課程中,小朋友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先進科技,學習它們背後設計、運作、編碼等原理,以探索新鮮事物的態度迎接新穎的發明。
資料來源:toybrains
網路及科技的出現讓 STEM 教育變得更觸手可及。透過互動性高的線上課程,就算家長對STEM教育並不熟悉,也可以讓小孩子自行觀看有趣的實驗影片,跟著動手做實驗,寓學習於娛樂。
Big Bang 兒童STEAM課程訂閲結合Big Bang Lab線上科學平台與實驗套裝及練習本,創造全方位 「STEM × 藝術 × 英語」自學教育教材。讓小朋友能透過短片學習不同的科學主題,代入故事人物及劇情發展。短片吸引小孩子注意力之餘,過程亦加插了問問題環節和小遊戲元素,讓他們複習其中的科學知識。
每個課堂更包含有趣的實驗,幫助小朋友掌握科學原理,動手做實驗,加強小朋友科學知識和加深印象。小朋友最後透過英語習作與生字簿鞏固知識,認識不同科學英文單詞。
小朋友應該多接觸科學教育,透過STEM建立學習和思維能力。時至今日,STEM的發展愈漸成熟,在教育體系的大幅改革下,未來STEM教育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。
如果你的小朋友對科學有興趣,可以填寫下面表格,報名Big Bang Academy的Project Alpha科學啟航課程招生日,了解更多STEM的教育資訊。
📚 相關文章︰
1. 科學學習有咩選擇?推介15本兒童科學書、科學雜誌及科學漫畫
2. 香港科學館有咩玩?最新展覽、門票及開放時間全攻略
Written By
Big Bang Academy
Big Bang Academy is an accredited science EdTech startup.Founded in early 2020, we started with a workshop of 15 students and a dream. Ever since, we have grown to serve 3,000+ students in both a lesson setting and our very own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, Big Bang Lab.